查看原文
其他

十八世纪末的人如何评论贝多芬《第一交响曲》?

2018-03-16 音乐之光编译 音乐之光Muselit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358pcrcm0&width=500&height=375&auto=0阿巴多指挥贝多芬《第一交响曲》(柏林爱乐,2001年)



在音乐之光中找回灵魂的香气




音乐之光,每日发光:我们今天将会开始贝多芬的主题导赏。不知道大家读了之前的内容,有什么感想?欢迎文末留言交流。这里可以简单谈一下我们为何要编译黑尔乐评集。音乐之光这个团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组建,核心目标就是希望打通专业与业余、音乐与人文以及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编译图书就是其中的核心一环。黑尔这本书不是新书,而是具有相当年代感的旧书。但从今天的角度看,一般音乐会的导赏能做到黑尔的水准,也并不多见。黑尔的导赏是发表在报纸上的,也是音乐会营销手段。这本书并没有写到底是哪些指挥以及独奏家参与了演出。我们今天的音乐会导赏普遍做得不够好,很多内容大都是百度百科的模式——管你看懂看不懂。这也是因为这类导赏主要面对已购买用户,从而丧失了动力了吧?但我们今天的音乐会推荐,为何不能在曲目介绍上多下点功夫,让听音乐会不仅是“听”而已,更包括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精神内涵等等进行举重若轻的介绍呢?古典音乐何须“懂”——说到底,也是因为我们的音乐工作者们,不“懂”人心吧。那么,跟随音乐之光,一起挖掘历史中真正懂得乐迷所思所想的典范!☀️




菲利普·黑尔乐评集

——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会曲目导赏

音乐之光&翻译制作


你为何要读菲利普·黑尔的音乐评论


—巴赫—

1、《勃兰登堡协奏曲》

2、《羽管键琴协奏曲》

3、《管弦乐组曲》


—海顿—

4、《第104号交响曲》

5、《第94号交响曲》

6、《第88号交响曲》

—莫扎特—

7、《第39号交响曲》

8、《第40号交响曲》

9、《第41号交响曲》

10、《费加罗婚礼》

11、《魔笛》

11、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

12、通过书信了解莫扎特如何弹钢琴



今日主题

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

1827年3月26日



今日作品

《C大调第一交响曲》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第一乐章 

极慢的慢板;有活力的快板

第二乐章 

稍慢的,如歌的行板

第三乐章 

小步舞曲:很快的和有生气的快板 ; 三重奏

第四乐章 

终曲:慢板;很快的和有生气的快板

*音频一为维也纳爱乐乐团

音频二为纽约爱乐乐团


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音乐之光!



欢迎关注音乐之光公众号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396ug3v82&width=500&height=375&auto=0卡拉扬指挥贝多芬《第一交响曲》



黑尔导赏


与其争论贝多芬《第一交响曲》是不是“不折不扣的莫扎特风格(Mozartian)”?以及贝多芬的“伟大”是否有迹可循?我们不如回到十八世纪末,来看当时的人们如何理解这部作品。

现在来回顾一个事实:100年前,当这首交响曲在巴黎上演时,有两三位评论家强烈的抨击这部作品所谓的“ 震撼性成功”。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是“音乐艺术的危机”,有人更批判它为 “滥用低俗的不协和音,以及滥用交响乐队所有的乐器制造出噪音音效。我的天,简直让我觉得耳朵里长满了刺,没有一点吸引人心的地方可言。”


但尽管作品每页都感觉是循规蹈矩,它的音乐还是带有新鲜感和典雅美。就算不能与莫扎特最伟大的三部交响曲以及海顿晚期交响曲相比,这首交响曲在不起眼的段落里总能看到其迷人之处。

贝多芬《C大调第一交响曲》作品, 很可能于1800年开始创作(probably originated),但草拟于(sketched)较早时期,并与1799年开始构思(elaborated)(编者按:关于这部作品的一些信息以及措辞,大家查阅权威文献。)

这部作品于1800年4月2日,首演于贝多芬亲自创办的音乐会,地点在维也纳国家霍夫堡剧院。


欢迎关注音乐之光公众号






音乐会于下午6:30开始。这是贝多芬第一次在维也纳举办的他自己的演出(for his own benefit),演出票价并没有上涨。一位评论家在《大众音乐报》(Allgemeine Musikalische Zeitung,1800年10月15日)上对这次演出写了一则奇怪的报道: “音乐会最后上演的是贝多芬自己创作的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充满了大量的艺术技巧和丰富新奇的想法,具有一定原创性。美中不足的是使用了太多的管乐器,这使得它听起来更像管乐队而不是交响乐队。”这次的演出因为指挥是帕维尔·弗拉尼茨基(Paul Wranitzky)而受到影响。事情是这样的,当时交响乐队成员不太喜欢帕维尔·弗拉尼茨基,乐队成员对他的指挥并不上心,更糟糕的是,他们认为贝多芬的曲子太难了。“在第二乐章中他们对曲子的理解过于简单,以至于演绎得没有灵魂。除去指挥的因素,特别是管乐的演奏……即便是再好的作曲家又能如何挽救呢?” 1801年冯·斯维登男爵有过这样一段论述。


柏辽兹(Berlioz)写过以下论段:“这部作品在形式,旋律风格,以及和声安排与乐器搭配上与贝多芬后面的作品都很不一样。当作曲家在写这首作品时,他明显地受到莫扎特风格特征的影响。他处处都在巧妙地模仿,有时还会强化。特别是在第一、第二乐章,有没有发现突然某个节奏如同莫扎特《唐璜》(Don Juan)里的节奏,当然,这种情况很少见,也不那么引人注目。第一乐章的快板乐章(allegro)开始有一个六个小节乐句的主题,它本身并不突出,但通过艺术处理后变得有趣多了。接下来的一段旋律,以一个半终止式结束,反复3-4次,然后我们听到一个模仿管乐器的音型;然而我们会觉得,它出现在这里有点令人吃惊,因为类似的方法已经多次在法国戏剧的序曲中使用过。 

在第二乐章的行板乐章中,有一段由鼓、和钢琴的伴奏。钢琴在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了,贝多芬利用钢琴创造出了惊人的效果。然而,他的前辈们把钢琴伴奏作为音乐创造中极少使用甚至认为是拙劣而专门定了一条规则。这个乐章充满魅力。它的主题温文尔雅,很容易向赋格发展,这意味着作曲家已经能成功的做到精巧和趣味的和谐。

第三乐章的谐谑曲(scherzo)是极具魅力的嬉戏曲(badinages)和诙谐曲(scherzi)家庭中的第一位成员。贝多芬发明了这种曲式并确定了它的节奏;跟莫扎特和海顿的小步舞曲相比较,他在速度上慢了一倍,并且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点,从这两方面看,谐谑曲几乎接替了所有器乐作品中的小步舞曲。这个谐谑曲无比新颖,轻松优雅。这首交响曲中,这个乐章富有诗意的构思是原创作品所最需要的,在贝多芬的大多数成功作品中,这个创作显得杰出和丰富多彩。这是作曲家怀着对音乐的敬畏之情而创作的,清晰而谨慎。

但最后乐章的回旋曲,有轻微的重音,音乐显得冷酷无情,甚至刻薄、寒酸。简直可以说是幼稚的音乐。可以用一句话形容:这不是贝多芬。”


柏辽兹的评论遭到所有盲目崇拜者们的坚决反对,他们无条件推崇这位伟大作曲家的所有创作灵感。因此,经常做鉴定工作的伯纳德(Michel Brenet,《音乐史与技术辞典》作者) 发现序曲往往都会以独特的方式开始。马克斯(Marx)不遗余力的驳斥尤里比切夫(Alexander von Ulibichev: Beethoven, ses critiques, et ses glossateurs, 1857)的主张,他认为贝多芬做了“无用功”——第一乐章就是一个模仿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朱庇特的闪电何以变成“音乐之光”丨哈农库特指挥莫扎特《第41号“朱庇特”交响曲》)。

我们发现瑞曼博士兼教授(Dr. Prof. H. Reimann)在1899年一直完好的保存着这首交响曲的几页原稿。在第一乐章里的第一个和弦以及和弦的解决是一个“贝多芬的天才创新之作”。他承认作品的主要主题“有活力的快板”与副主题和喜气洋洋的结束让人联想到莫扎特的"朱庇特";“但是在G大调结束的极弱(pianissimo)乐段,在低音使用了副主题,还有在双簧管带入的歌曲的部分非常新颖和令人惊叹,另外,在第一乐章结束部分的渐强,这样的外理就是彻头彻尾的贝多芬!”提到展开部,他也非常钦佩。他发现,在第二乐章的行板乐章,真正的贝多芬特点不止在一处能找到。第三乐章的三重奏谐谑曲是贝多芬的“音画”(“tone-painting”)的一个最好的例子。最后的终曲里的序曲是“绝对的独创,虽然能找到很多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子。” 


科隆巴尼(Colombani)的论调是,这首交响曲的创作理念是对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曲的拙劣模仿(weak imitation)。尤里比切夫这样写道:想要发掘贝多芬本人的音乐特色,就要等待贝多芬的“小步舞曲”,即谐谑曲的诞生——“在他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后,乐章的韵律(rhythmic movement)开始演变成谐谑曲。” 

当这首交响曲第一次在莱比锡上演时,一位艺术评论家描述它像“一位因迷惘困顿而即将要爆发的蛮横无耻的年轻人”。在1810年维也纳,这部作品被称为:比《第二交响曲》“更亲切”。


欢迎关注音乐之光公众号







欢迎关注音乐之光公众号







欢迎关注音乐之光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